看到這則新聞發現了這個專門寫跟吃有關的飲食保健網站
還蠻不錯的,資訊豐富,企劃的專題有趣且實用
食品包材源頭管理 不再吃成鬼島生化人
食力 – 2016年8月18日 撰文=張越評/圖=食力提供
2010年8月國外研究發現塑膠製品加熱後會致使塑化劑溶出,長期累積可能干擾內分泌系統及導致男童女性化,經媒體渲染後,塑膠與塑化劑被混為一談,而塑化劑也和「毒」劃上等號。
然而,大眾不知道的是,塑化劑到底是什麼?所有塑化劑都毒嗎?其實,塑化劑只是一個代名詞,有幾百種的化學物質可以當作塑化劑使用,指得是一種可以增加塑膠材料柔軟性的添加劑,目前已有不少包材廠商改以檸檬酸酯類或環氧大豆油應用於食品塑膠包材,其屬低毒性的添加劑,要能加以管控並非一昧地強調塑化劑不可驗出等,政府能夠協助監督的切入點,應該是明定哪些塑膠原料或添加劑可以使用?廠商加工製程怎樣做,最後產品才安全?
為有效避免塑膠食品包材釋出有害物質,美、歐、日等先進國家,已實施塑膠原料驗證機制,配合正負向表列的清單進行管理,其中正向表列屬於「預市場」管制,清單外的化學物質,皆不能被運用於食品包裝材料,台灣現行則屬「後市場」管制,是將「不能用」的部分列出,廠商依此避開明令禁止的原料,而當有新的包材配方被研發出來,若其所含新成份有問題,則可能得等被毒性研究爆料翻轉後才會下架,台灣後市場的管理方式,其實難以跟上產業的腳步。
衛福部為將後市場管理轉型為預市場管理,第一步已從食品包裝業者資料登錄開始,以便往後建立原料流向的追溯制度,最重要的,需要進一步建構出完整的表列來作為規範,目前來說是件不容易的大工程。
舉例來說,日本聚烯烴衛生協議會(JHOSPA)是一個經日本政府授權的第三方檢驗機構,監管合成塑膠食品器具、容器、包裝等,1974年11月至今40年餘,只開放近30種材料驗證,任何新原料或添加劑皆須提出申請,交付協議會評估、審查,人體可容忍攝取量一定要高於預估可能會攝取到的量,毒性試驗、致突變性試驗結果也呈陰性等系列評估後才能增設。
因此,除了資料建立需要時間,源頭材料供應商的配方因屬商業機密,下游製造商資訊取得較不完整,故需要第三方驗證機構居中,以簽訂保密合約的方式進行上游原料之驗證分析,下游製造商可選用通過驗證之上游供應廠,第三方也同時監管下游製造的使用限制,從最初原料端開始為消費者把關。
所以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所成立的食品接觸塑膠原料源頭管理安全性驗證(FCPM),即是我國驗證中心之一,法源於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及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此外,更針對常見食品包材塑膠原料,統整各國資料庫,表列可使用的添加劑規定,以期引導業者自願性參與。未來如果業者有提出申請書面審核通過後,將有一系列材質試驗、溶出試驗、毒性試驗及工廠實地查核等輔助,再由產官學審議委員會,監督所有活動之中立性與客觀性,事後也會在市面通路隨機取樣複驗,以建立起國內食品級塑膠原料驗證雛型。
食力foodNEXT http://www.foodnext.net/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