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 「衡山基金會」董事長(總指導老師) 劉坤炳 先生
讓自己成為這個世界上你希望看到的改變! ~甘地
自功德會成立以來,志工團隊在道的發展上,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推動了許多的計劃,更幫助了上千位朋友,讓人感受到這種奉獻力量之偉大。然而,放眼道的未來,志工們的角色只會更重要,責任也會愈重大;因此,身為志工團隊的一份子,要如何準備好自己,迎接隨時而來的挑戰,便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我認為一位志工若要能夠保持熱情與活力,需要有良好的「自我認知」為基礎。所謂自我認知,就是對自己的看法,包括了解自己的程度、價值觀、信念等等內化的資訊,這些資訊與我們外在行為有很大的關係。以下我們直接切入主題,談談從事志工工作需要確定的一些自我認知。
志工需要確立之四大自我認知
1. 初衷、使命及目的
要做好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個明確的使命或目標,這對志工而言尤其重要,因為多半的志工都是「無薪」的奉獻,少了這一層金錢的制約,使命及目的就成為我們的動力來源。「我當初為什麼想加入志工呢?」「是什麼事件感動了我,讓我發心要成為志工幫助他人呢?」我們可以常常問自己這樣的問題,因為這些問題的答案就是我們成為志工的初衷,在前往目標的旅程中,它將為我們提供源源不斷的熱情與活力。
強納生‧杜勤(Jonathan Doochin)是個熱情洋溢的年輕人,在他就讀哈佛大學四年級時,創辦了領導力協會,引領了下面的二百多個學生社團,強納生舉辦許多活動來培育這些社團的領導人。
是什麼原因讓他勇往直前,保持熱情呢?原來這跟他小學三年級的經驗有關。當時的他被診斷出有閱讀障礙,常常被同班同學取笑,就在他覺得自己是個笨蛋時,他的父母及導師每天都花時間輔導他,陪他做功課,讓他相信自己能做任何事。這個經歷讓杜勤發展出「讓愛傳出去」的人生哲學;他相信,直接受到他影響的人將會把愛傳給其他人,而這個循環會加倍擴大,讓無數的人得到幫助。就是這樣的初衷與使命感所產生的熱情,讓他年紀輕輕就能有如此成就。
英語大師賴世雄老師也是一個例子。他對英文的狂熱起因於就讀政戰學校一年級時,有個同學竟可以用流利的英語和西典軍校來訪的學生交談,讓他覺得太帥了,下定決心要學好英文;這樣的初衷,讓他到了三年級就有能力與那位同學一起創辦學校的英文校刊,而當初的熱情,也一直引領他出國留學、回國後更投入了台灣的英語教學界,影響了眾多的學子。
尼采說過:「只有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才能承受所有如何去活的問題。」所以,讓我們時時提醒自己,把初衷及使命當作指南針,不斷地把自己導回正確的方向,用熱情去行動,展現生命的活力。
2. 自我價值
確立使命及目的是必要的,但是還不夠,一個志工還必需確立自我價值,換句話說,志工需要自我肯定的能力。現代人普遍抗壓力不足,反應出對自己沒有信心,不相信自己可以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雖然這跟成長環境與父母教養方式有關,但是這種性格卻是成為優良志工的阻力。因為志工是「以服務為本」的志業,不能肯定自己的人只看得到自己的缺點,同樣地,他也只看得到別人的缺點,這樣要怎麼服務他人呢?
有一個關於齊桓公的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天齊桓公出門打獵,卻見到了穿紫衣戴紅帽的鬼怪,回到家以後,就鬱悶而生了病,好幾天都沒辦法出門。後來有個叫告熬的人聽說了,就去跟桓公說:「鬼焉能傷公?公自傷也!」,然後又告訴桓公,見到這種鬼神的人,多半都會成為霸主。桓公一聽就笑了,馬上坐起身來跟告熬聊天,而他的病不到一天的時間就痊癒了。
齊桓公雖貴為一國之君,但也沒有自我肯定的能力,所以需要別人來告訴他,肯定他,他才笑了,病才好了;可見「肯定」的力量是如此強大,生病都可以不藥而癒;但與其向別人要來肯定,何不自己給自己呢?一個志工如果不能肯定自己,那就會像齊桓公一樣,一直自傷,一直需要別人的關心與安慰,那反而需要別人做志工來服務他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確信自己是有價值的,是值得肯定的,自己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自己就擁有一切問題的答案。俗話說:「天生我才必有用。」雖然已是老調重彈,但是身為志工,更需要領會其中的真諦。
3. 團隊觀念
再來要建立的就是「團隊」的觀念。志工一定屬於某個團隊,既然是個團隊,就得像個團隊一樣地行動,也就是說,每個志工的行為與目標是一致的、互相支持的。無奈人類是自私的動物,關注在自己身上的時間總比關注在別人身上的時間多;但現代人普遍缺乏自我肯定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愈是關注自己,就愈鬱悶難過,因為總會一直注意到自己的坑洞與缺點,怎麼能快樂得起來呢?到最後的結果就是不斷地自傷而已。
這時我們應該要把焦點放在團隊上,以團隊的目標為目標,以團隊的成就為成就,並認定自己是此團隊的一員,如此,以對團隊整體的關注慢慢取代對自身的關注,便能減少自傷。
認定自己是團隊的一份子,這一點尤其重要。我們知道,一個團隊要能不斷地進步成長,需要很多的意見與回饋,這樣才能知道缺點在哪裡,才能持續地改進,而在提出缺點的時候,個人如果沒有「團隊認知」的話,結果可能就是「破壞」而非「成長」。為什麼呢?因為不認為自己是團隊的一份子,意味著不用為團隊負責,也就意味著不需要幫助團隊成長。這麼一來,提出團隊缺點時,心態便是被動的、旁觀的,自己儼然成為一個稽查員:「我只管指出缺點,看看你們會不會改進吧!」更嚴重一點的,還會在私下批評,影響他人的觀點,這樣團隊怎麼會進步呢?
所以,志工應該清楚地認知到自己是團隊的一員,看到缺點時,不但會提出,還會主動積極地想辦法改進:「我能夠做什麼來改善這個缺點,讓我們的團隊更好呢?」能擁有如此的心態,不但對團隊有益,更能加速自我成長。
4. 責任感
一個成功的志工有著比別人更強的責任心。雖然志工在很多時候都被解讀成是「來幫忙」的,但是一個優秀的志工,他會認知到,這是一件與自己的「志願」有關的工作,既然是自己生命志願的一部份,便應該對此工作負起責任,才能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邱吉爾曾說:「負責任是成就偉大事物的代價。」加入志工原本就是件偉大的事,但若失去對「責任」的認知,就算初發心很偉大,最後也得落入平凡。
有了責任心,便不會在乎自己在什麼職位,只會努力地將自己的職位做好。不管被分派到的工作對你來說有多渺小,只要將它做好,你一樣成就了「偉大」。就像是有人說德雷莎修女的善行對成千上萬的苦難民眾來說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時她的回答:「是的,我的工作僅僅是海洋中的一滴水,但也因為我這一小滴水,整個海洋變得更壯闊了。」
建立良好認知的推手:行動
上面提到的四項認知固然重要,但是我們一定要先建立好這些認知才能來當志工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人類的一些認知都不是單純用「想像」就能建立的,一定要經由實際行動後所獲得的回饋慢慢建立的。當今的媒體大亨黎智英就是個行動家,他說:「沒行動之前怎麼可能把所有問題都想通呢?」經過不斷地行動及調整,他在其事業領域獲得了成功。
擔任志工也是同樣的,我們要以行動來突破頭腦的限制。就拿「恐懼」這個限制來說吧,常常聽到朋友說:「這麼做真的可以嗎?」「我真的有能力改變嗎?」「這真的是我要的嗎?」然後就拿不出行動力,可是矛盾的是,這些問題都是要真正行動以後才能回答的。所以我們應該拿出勇氣去行動,就算心裡害怕也沒有關係,因為思想跟行為是可以分開的。想想「哈利波特」,每次遇到危險都能有所行動,贏得勝利;但是他並不是不害怕(甚至常常嚇到胃抽筋),只是他勇於面對。所以「勇氣並非無所畏懼,而是對恐懼的一種反應動作」。其實恐懼和擔憂都只是一種幻覺,我們還是可以像哈利波特一樣,拿出行動來。
只要拿出行動,去做了,就一定有反饋,不管這反饋是正面還是負面,都能讓我們成長。譬如你對上台演說沒自信,就應該要一直找機會上台講話,累積經驗值,久了以後不就有自信了嗎?經由這種「行動 → 調整 → 再行動」的循環,我們會更確認目標及使命、更認識到自我的價值、更能體會團隊精神、也會更有責任感。所以行動就是建立起良好自我認知的捷徑。
我們的屏東發展組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由於潘組長的主動極積,帶領了組員的行動力,不到一年的時間,就開啟了在屏東地區每個禮拜的身心靈服務。因為做出了這樣的行動,所以每個組員都很明顯地成長了,這些成長當然包含了上面的四項自我認知。
給志工的幾點建議
志工是個「以服務為本」的志業,也就是說,志工與他人的互動建立在「服務」的基礎上。現今社會上有許多不同類型的志工組織,例如社會服務志工、醫療照顧志工、教育輔導志工,還有環保志工等,不論是哪一類型的志工,其最根本的功能就是提供服務。要提供良好的服務,就必需突破自身的種種限制,拿出行動。以下有兩點建議,希望可以幫助大家突破自我。
第一,還沒行動之前,要先預想好的結果。現代人都習慣了負面思考:還沒考試就覺得自己會考不好;還沒上台就害怕自己會講不好,總是先預想了負面的結果,那當然壓力就很大了,在這樣的壓力下,自然無法提供好的服務。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想:既然對於尚未發生的事情,我們可以猜想壞的結局,那麼同樣地,我們也可以猜想好的結局,那為什麼我們不這麼做呢?
發明之王愛迪生,一生的發明超過二千種,其中最有貢獻的就是燈泡了,但是他在成功地製造出第一個燈泡之前,做了一千六百多次耐熱材料和六百多種植物纖維的實驗,有人問他:「是什麼東西支持著你,讓你在失敗了那麼多次以後,還能堅持下去呢?」他只淡淡地回答說:「我並沒有失敗,我只是找到了一千多次不能成功的方法而已。」再說肯德基爺爺桑德斯上校,在他六十六歲時才開始到處推銷他獨特的炸雞處方,在被拒絕一千零九次之後,才有人跟上校簽了約。
愛迪生和桑德斯上校,就是完全相信自己會成功,對他們而言,成功之前所經歷的挫折都是必需的,每多一次失敗,自己都往成功之路再邁進一步。他們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第二,要把焦點放在「付出」而非「所得」。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我是想要先付出,還是總想著先得到什麼?」人總是自私的,所以這問題的答案常常是後者。身為志工,就是要盡我們所能地「給」,所以一定要把內心因自私而產生的需求降至最低。
其實一直想獲得的人,心裡是空虛的,不斷地想抓住著什麼,最後只顯出自己的匱乏而已。紀伯倫說得好:「你還想保留什麼?你所擁有的一切,有一天都得給出,因此現在就給吧!」在我們不停給予的同時,自身的傷口及苦痛也能得到治療。
加強自我認知、不斷行動,做個全方位的志工
志工必須不斷地學習與成長,可以說是需要終身學習的一種志業,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極為複雜,是永遠都學不完的。讓我們主動積極地去行動,把自己當作團隊的一份子,不斷確認自己的使命及目標,發展自我肯定的力量,拿出負責任的心,做個全方位的志工,以志工的精神把愛傳到世界的每個角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