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  getImage


原來,在外籍大學生的眼中,台灣同學的「媽寶指數」明顯偏高。

媽寶,來自於父母的過度保護、過度期待,來自一種超載的教養。


這樣的失控關愛,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創造力,也讓競爭力因此弱化。


在專家眼中,這甚至已是台灣的一項國安問題。



地點:台灣大學;時間:上午7點多。北一女、台大畢業,五年級前段班的家庭主婦林正安(化名),20年前為了孩子放棄職場,而今女兒已讀大三,她仍把女兒當小學生照顧,每天固定從台北內湖住家送女兒到台大上課。稍早,女兒就讀北一女中時,她更是每天早上做便當,中午親自送到學校。

南下來到新竹交通大學。曾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現為交大校長的張懋中表示,開學時遇到學生家長,他們所問的第一句話,不是學校特色發展,而是擔心:「睡在宿舍的上鋪床,學生會不會掉下來……」;甚至每年都有母親到學生宿舍擦地板,埋怨學校怎麼沒幫忙打掃,令他嘖嘖稱奇。

這僅是「媽寶家長現形記」的一小部分。在大學開學日召開的一場場家長說明會,上演更多這樣的場景,家長憂心:「宿舍何時要裝冷氣機?」、「孩子在校交通安全嗎?」、「能不能關掉宿舍網路?」、「成績不要打太低,以免我的孩子受挫。」

開學後,家長保護手段更上一層。「有學生出國旅行日期,剛好遇到期末考,媽媽打電話詢問,能不能提前期末考。」「選課、成績單、獎學金、宿舍申請等行政事務,都有家長出面和學校溝通。」

記者走訪全台的北中南多所大學,上述種種行為的形容,都是現場教學老師和行政人員的觀察。

年滿十八歲的大學生,已經成年了,卻依然像滯留在學齡前的孩童,凡事需要父母協助處理,或者掃除成長路上眼前的種種障礙,才能順利前進。這群彷彿尚未斷奶的成年人,被俗稱為「媽寶」。

根據維基百科上的定義:「媽寶」指的是欠缺獨立思考,無自信、無主見、無責任感,以父母為擋箭牌,依賴父母做決定;更甚者,生活起居都需由父母照料打理,成年後生活費亦需要由父母提供。

而在台灣,這種病,顯然正在快速蔓延。除了大學開學現場總能見到諸多荒謬之外,如果探究「在台灣的外籍學生,如何看台灣年輕人」,恐怕你對「媽寶病」的流行程度,會更加有感。


逾半歐美外籍大學生
認為台灣同學「媽寶指數」偏高

根據本刊針對大學院校的外籍生,進行「台灣學生競爭力」的問卷調查顯示,高達68%的歐美外籍生同意,和他們在本國的同儕相比,台灣學生的父母「過度保護他們的孩子」,而中國以外的亞洲學生(包含港、澳)同意者亦達56%,陸生認同比率則為22%。

此外,有近76%的歐美受訪外籍學生同意,與故鄉同儕相比,台灣學生做決定時,更仰賴父母意見,亞洲及港澳學生亦有逾五成同意。看數字,歐美及陸生以外的亞洲各國在台學生,顯然認為台灣同學的「媽寶指數」偏高。

至於陸生,專家解讀,由於大陸過去實行一胎化,陸生恐怕也有媽寶現象,所以不覺得台灣學生比陸生更媽寶。但即使如此,在台陸生或許因為企圖心普遍較強,認為台灣同學對未來規畫的想法並不明確。


直升機、割草機父母
盤旋子女身邊、碾除身邊障礙

與「媽寶父母」類似的是「直升機父母」。最早出現在1969年《父母和青少年》(Between Parent and Teenager)暢銷書中,一名青少年抱怨:「媽媽像直升機一樣,在我身邊盤旋」;1990年代,美國學者則創造了「直升機教養」(helicopter parenting)一詞。

相較以往,進階版更被稱之為「割草機父母」(lawnmower parents),指父母隨時趕在孩子前面,幫助孩子清掃人生成長道路上所有障礙,監控或為孩子制定過多計畫、不讓孩子自己面對問題,最終可能導致不良後果。

一位國立師範體系大學教育系教授指出:「直升機父母會造成媽寶,而割草機父母則可能教出憤青或宅男,因為這群父母的權威感更明顯,往往孩子出事,父母直覺地認為:我的孩子沒問題,是其他人有問題。」

國外學者也持相同觀點。猶他州立大學教授、《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兒童的人類學》作者蘭西(David Lancy)指出,「媽寶」是當代青年的一種病態,是人類社會的流行病之一。這種「病」,是由於父母太過擔心孩子,孩子卻沒有機會為自己擔心,以致情緒與心理發展不完全。

媽寶指數偏高,有其大環境因素。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彭懷真從社會變遷觀察,家長面貌從戰後嬰兒潮前後期、X世代、Y世代到千禧世代父母,一下子跨越了五個世代,「過去一個家庭生五個,現在平均僅約一.一個,父母教養方式也隨之有所不同。」他分析,相較於過去放牧式教養,現在家中僅有一個寶,當然集寵愛於一身。

人口結構影響之外,東方社會家長往往將孩子當作「自有資產」的慣性文化,也是一個問題。黎巴嫩詩人、《先知》一書作者紀伯倫(Kahlil Gibran)曾提到:「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反思東方父母,卻是「把子女當成父母成就的指標,把學歷當成子女成就的指標。」知名評論家范疇如此指出。於是,一條永遠剪不斷「期待」的「臍帶」,讓怪象更為加劇。


海豚教養旨在「引導」

鼓勵代替指示、強調社會連結

相較於教養非常嚴厲的虎媽及對孩子過度呵護的父母,《哈佛媽媽的海豚教養法》一書作者、醫學博士席米.康(Shimi K. Kang)主張,「海豚的大腦體積容量是黑猩猩的四倍,擁有與人類匹敵的智慧。海豚教養法的重點為引導而非命令,以鼓勵代替指示,並且重視身教。海豚的生活方式強調遊戲、探索、社會連結、利他精神、貢獻以及家庭與社群價值的重要性。這些當然也是人類教養的自然特質。」她強調。

放手,對絕大多數的父母而言,絕非易事;但及早拿捏「放手」與「不鬆手」之間的藝術,讓孩子在正確價值觀所框架出的沙盒裡盡情探索,才能讓孩子更從容、也更勇敢的面對未來。


文/今周刊編輯團隊
本文為精采摘要,更多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122期)
家長到宿舍擦地板...「台灣媽寶家長現形記」爆世代新危機!



 

《哈佛媽媽的海豚教養法》

醫學博士超過15年潛心撰寫,從內在驅動孩子迎向21世紀的關鍵技能!

getImage 

 
「海豚教養法的第一步,是向孩子(以及你自己)承認,

他們終究必須掌控自己的身體、心靈和人生,並負起責任。

同時很重要的是,要表明你會在他們需要你的時候,隨時引導和支持他們。」--席米‧康 (作者)


◆西方父母都在重新學習--「海豚教養法」

現代父母的教養兩難:希望孩子出類拔萃,於是選擇當控制狂(獨裁型的虎式教養);擔心孩子心靈易碎,於是極度在意尊重與自由開放(縱容式的水母爸媽)--但這兩種方法都是屬於失衡的教養。即便許多先進國家的父母,都仍然拿捏不好兩端的尺度。

本書作者席米‧康是哈佛培訓的動機專家及醫學博士,更是獲獎無數、國際媒體公認的全球影響力大使,她近年提出的「海豚式教養」,重新清楚定義父母的角色,以及教養目標與使命,為擺盪兩端的焦慮,找到合理的平衡點,帶來啟發與希望,在西方世界引發熱烈討論,擁有眾多追隨者。



◆健康、快樂又成功--「海豚小孩」是21世紀最需要的人才

研究顯示,虎式教養能培養優異的專業人才,不過許多虎子虎女成長過程處於過勞、高壓狀態,成年後也會流露缺乏「內控」需要外控的缺點,也有不少在人群中,呈現社交與社會聯繫技巧貧乏的問題,甚至透露自我傷害的傾向。在許多組織中也顯示,虎子的職場表現不佳。

席米‧康舉出哈佛學者的研究,在追蹤了許多「健康、快樂又成功」的人士的生活後,有重大的發現

  ‧到某程度以上,IQ已不再重要

  ‧適應力是成功的關鍵

  ‧具備健康的生活習慣,經營穩固家庭婚姻是重要的能力

  ‧人際關係,對健康快樂與成功有重大影響

  
此外,根據Google研究數據也顯示,21世紀企業需要的必備技能不是IQ,而是CQ!

CQ分別代表了4個「C」:「創意」「批判思考」「溝通」「合作」。具備CQ的孩子,容易發展出「自我動機」。



為此,席米‧康指出,我們應「向海豚社會學習」


海豚,是十分聰明且高度社會化的動物,成功人生的象徵。

海豚不會一直四處徘徊,也不會時時互相競爭。牠們玩耍、探索、睡覺、運動、建立社會連結,也會為群體貢獻。

‧牠們具備創意、學習、溝通和社會連結的能力與特質。

‧牠們很活潑伶俐,是真正的社交動物,會群居並團體行動。

‧牠們是世上最具利他和合作精神的物種,幫助彼此和社群,是牠們生存的核心特徵。

‧海豚總是透過以身作則、遊戲和引導,來教導寶寶。



席米‧康特別提醒,培養孩子「利他」觀念,在教養上能發揮的重大效果與意義。她回想自己的成長過程,沒有鋼琴課、家教,大多在玩土或玩雪,但是父母總是告訴她:「多為別人著想」。這是教養的潛移默化,因此她念醫學院不是父母逼迫或期望,而是她自己想要幫助別人。受「利他意圖」影響的孩子,通常能驅動自動自發的力量,達到驚人的成就。




◆要養出「海豚小孩」,先成為「海豚父母」


  要教養出快樂成功又適應力強的「海豚小孩」,你必須先成為「海豚父母」。

  席米‧康的定義非常清楚:海豚父母,是「有威信」的父母!

  海豚父母--是權威人物,是訂規則的人

  海豚父母--是孩子的「父母」(不是朋友、特助、直升機、奴隸或沒人性的監工)

  海豚父母--講道理並回應孩子的情緒需求(而不是恐嚇、哄騙、賄賂、強迫)

  讓所有父母釋懷的是,從現在起,可以不必再糾結該當孩子的朋友,還是嚴格的管控者。希望孩子成功快樂,只要你做「海豚父母」。



◆「海豚教養」的生活方式,是什麼樣子?


「海豚教養法」的第一步是向孩子(以及你自己)承認他們終究必須掌控自己的身體、心靈和人生並負起責任。同時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表明你會在他們需要你的時候隨時引導和支持他們。

海豚教養的教養哲學,跟別的教養法不同點在於:

  1.引導而非命令
  2.鼓勵代替指示
  3.重視身教
  4.強調培養孩子利他精神
  5.注重玩耍、遊戲的價值
  6.給孩子時間與空間,注重健康平衡的生活
  7.重視家庭價值


海豚教養家庭的生活方式:

  ─海豚父母會執行規定,不讓子女的壞行為過關,也不吝於展現溫暖的一面,並解釋規則背後的道理。

  ─海豚父母捨得讓孩子體驗壓力,透過掙扎他們才能發展獨立所需要的逆境忍受力。

  ─海豚父母會在介入及提供任何建議前,會先讓孩子從零開始嘗試。

  ─海豚父母不會讓自己蠟燭兩頭燒到只剩灰燼,他們可以接受不完美,必要時會尋求他人幫忙來減輕負擔。

  ─海豚父母不會為孩子選擇「最好的」學校,而是選擇「最適合」孩子的學校。而且,最後海豚子女通常都能「申請上」一流學校。

  ─從面對面的權威(我知道什麼對你最好)變成肩並肩(你知道什麼對你最好,但你需要幫忙時,我一定會在)。

  ─多和親朋好友相處勝過補習──過度安排課程會讓孩子錯失獲得正面榜樣、指引以及其他跨世代互動的機會,接觸不到各式各樣的觀點。

  ─每天幫孩子排出一點休息時間(沒錯,你可能需要取消一些活動)即使孩子真的樂在其中,假如沒有充分的休息時間,孩子還是會感到壓力。

  ─多讓孩子和比自己小的孩子玩,年長孩子必須學著讀懂年幼孩子的非語言暗示,會更懂得同理心。

  ─帶領孩子深呼吸,這能解除恐懼模式,並擁有良好的情緒。多喝水,保持身體的平衡。



Dr. Shimi K. Kang 官方網站 www.drshimikang.com

drshimikang   


★延伸閱讀★

不為人知的CQ竟然能決定你的成敗  作者:大衛·羅布森 (David Robson)

"在當今這個無國界的世界裏,判斷你能否成功的第一預測因素不是智商,不是簡歷,甚至不是專業技能,"社會學家大衛·利弗莫爾(David Livermore)在他的《文化智商差異》(The Cultural Intelligence Difference)一書中寫道,"而是CQ。"

根據最新的發現,高CQ對很多職業都至關重要,從銀行家到士兵,再到科學家和老師——事實上,只要是需要經常與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都會非常依賴這項能力。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oulfinder1111 的頭像
    soulfinder1111

    心靈漫步~靈性探索~返源歸宗

    soulfinder11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